舌尖上的潮汕
1南北的主食很是不同,或是气候的缘故,或是生活的习惯。北方的主食为面,南方的主食为大米。这是因为,北方的气候适合种小麦,南方的气候相宜植水稻,坐平原吃麦,面山水吃稻,随遇而居,就境而食,如此而已。由于几千年来的饮食习惯,随着数百代人的饮食的更迭,逐步改变,精益求精,人们也就能把面与大米,吃出了层出不穷的味道,吃出了舌尖的幸福。简简单单的一种麦子,普普通通的一种大米,便能做了数千种的花样,数千种的味道,让尽享味蕾上层出不穷的滋味,大快朵颐,尽呼痛快。这也应感谢远古的先人,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创新,对味蕾不懈的努力,一直的坚持,至今便保留下来了,令当现代人对于饮食的最美的滋味,最好的享受。北方人的主食是面,由此以面涎生的馒头、煎饼、面条、蛋糕等,炒、煮、煎、烤、捞、蒸、拌、淋、揉,一种吃法便有多种花样、做法,多种的刀功、味道,简单的食材,在人们的智慧之下,熟练的手法,便能做出多种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很具特色,视之诱人,食之回味。有特色的面食,有武汉的热干面,内蒙古的焖面,山西的刀削面、栲栳栳,北京的炸酱面,兰州拉面,重庆的重庆小面,上海的阳春面,高邮的酱油面,襄阳牛肉面,扬州阳春面、扬州炒面,保定的大慈阁素面,陕西油泼面,河南的烩面、捞面、麻鸭面、饸烙面,广东的云吞面,福建的沙县拌面,漳州卤面,莆田卤面,厦门沙茶面,四川的担担面、铺盖面,岐山和新野的臊子面,贵阳的肠旺面,内蒙古的焖面,吉林的冷面、狗肉汤面,黑龙江的烤冷面等等的,琳琅满目,做法不同,咸香清淡,随味适口,很是馋人。一种面条,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是这样的吧!以前羁旅山东时,我很是喜欢吃临沂、沂蒙山的大葱卷煎饼,味道很为独特。在小商品市场的一角,有几个大妈,推着一煤炭火炉,炉顶是圆圆的平平的黝黑的,冒着热气,是做煎饼的炉子。她端一盆子搅拌好了稀面泥,熟练的往油黑的炉面一泼,用小铲子四下涂平,受热的面泥片刻便干,用手捋起,便成了一条薄如蝉翼透明的面盆大的煎饼皮。接着,她随手对折,拿起小刷子,在旁边的小盘里,蘸上一些浆料,轻轻的涂抹于面皮上,再放上一根山东特有的一米来高白亮的大葱,迅速的包上,然后往你的手中一塞,热气腾腾的入品而食,有着面的独特香气,有着大葱的呛味,呛眼泪流,入口如辣,咀嚼味新,像极了山东人的粗犷豪爽大咧,很是过瘾,愈吃愈入味,越吃越想吃。几元一块的煎饼,随手买上一块,便是一顿,美味简单,很是饱肚。当然,吃不习惯包大葱的,也能吃包上卷心菜的,抑或其它味道的。同样的,我也很喜欢吃山东那儿的煎饼,在推着一炉车的摊前,我走了上去,要了一块。小老板便从炉上拿出一个煎饼,烤得微焦的那种,散着浓浓的面香味,他用一小刀,把煎饼从中间切开,然后便从小锅里捞出了一小块煮得烂黑加料的肉,在小砧板切碎,铲起放在煎饼的中间夹着,递上。吃着,这有着肉香味、面香气,很是可口,咸香适当,味道适宜。而山东的馒头,又白又大又松又香,营养十分的好,花上五毛钱便能买上几个,拿回来和着菜吃,很是饱肚,以前瘦弱的我,可能也就是在那儿吃馒头吃胖的。当然,我也喜欢在市场里吃那个刀削面,厨师一手拿着一团面,一手拿着刀,往滚开的锅水里削面,天女散花的飞落,片刻煮熟了捞出,淋上羊骨汤,切上几块羊肉放于上面,再撒上葱段,热气腾腾而食,有着羊肉的味道,有着面葱的香气,很是过瘾。刀削面虽是好吃,但我不甚喜欢去那儿吃,因为那师傅白白的厨师服上已染成黑色,身上的还有着羊膻味,小店的桌椅是油黑的,四处看着都很不卫生。而我更喜欢的吃那儿火炉上的烤馒头,在寒风凛冽雪花飞扬的夜晚,与几位好友,择一小烧烤摊,坐在几个小马凳,围上一方桌,点上数十根烤羊肉串,几个烤羊鞭,几个烤羊蕊管,几个烤羊腰,一盘毛豆,一盘煮花生,几个烤馒头,还有几杯新鲜的扎啤,抑或一杯二锅头,就能把夜喝暖,把天吃破,把世界喝成了自己的。家事国家社会事,开心事窝心事未来事,你事我事他事,事事关心,事事侃来,事事掏心掏肺,事事像抓到了知心朋友,谈个没完没了,谈个情慨盎然,拍胸顿足,呼哥唤弟,情深意长。酒一杯又一杯,串一串又一串,掰着花生、毛豆,和着香气逼人的烤馒头,吃喝个醺醺然飘飘然。就这样结账后,在冰天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的蹒跚回去,雪地里“咯吱、咯吱”的声音很是美妙,天虽冷身却是暖的,整个世界是轻飘的恍然的,回到宿舍往床上一躺,被子一盖,呼噜之声便起,一觉便至天明,那是无比的豪爽惬意,此生很是难忘。2都说北方的面是山东大汉,粗犷豪爽,那么南方的米,便如有小家碧玉,柔情似水。南方的主食大米,有大米饭,煎米饼,大米粥,炒米饭,菠萝炒饭,大米团子,米粉,河粉,米线,饵丝,金边粉,宾海,酹粉,粿条,锅巴,米香,米糕,米果,肠粉,萝卜糕,寿司,米苔目,麻糬,竹笋包,猪血糕等等的,其蒸、煮、磨、熬、压、配、拌,也是花样繁多,层出不穷,也叹于人类的智慧,精于味蕾的天成。有如米饭用沙锅来“煮”或装入竹筒里“蒸”,要的是那个清香味,把饭的真正的味儿逼出来,吃来自大自然的气息。有如制成粽子、汤团、年糕,做成的各种炒饭和盖浇饭,蒸米饭、红枣花生粥、紫菜包饭、紫菜炒饭、熬上一锅黏黏香香的大米粥,把米磨成粉再加工制作而成米条或面线,做汤米粉及炒米粉,米伴叉烧和烧鸭等烧味,干炒牛河及生牛肉沙河粉,煮成锅底微焦的锅巴,用高温使米膨胀混合糖有朱古力、花生味等口味的米香,炊鲜虾肠粉、牛肉肠粉和叉烧肠粉,将萝卜切丝后混入米浆蒸制成萝卜糕,做祭祀甜粿、芋粿、红龟粿、草仔粿、菜头粿、碗粿、发粿,做猪血糕,米炒制后做成的米茶和糙米茶,加饭酒、黄酒、女儿红、四川甜米酒等的,人们想像力把米的吃发挥至了极致,也把米的味儿淋漓尽致的呈现,为的仅仅是一饱口福,来自味与天然的最佳结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荐稻谷暖众人肚,或是南方人依山傍水的饮食特色。当然,人们一日三餐,已习惯了吃干饭、粥,特别是潮汕人。潮汕每个家庭都喝粥,因此以粥为特色的餐饮市场,很有坚实的市场基础,旺盛的生命力。以粥为主食,早餐吃粥,配以炒菜、小菜,是潮汕人生活的习惯。绵绵香滑,稠稀适度,清而不淡,早餐食粥,既养胃清肠,又养生,这也难怪我很喜欢早餐到公司吃早餐了。经常的,在陪客人用餐的最后,我们也喜欢来上一碗番薯粥,来上一小碟咸菜、菜脯,也是一种较具特色的待客之道。餐桌上吃多了鱼肉海鲜,最后再来一碗清淡的番薯粥,很有清新之味,也符合养生饮食。对于番薯粥配咸菜、菜脯、乌橄榄,那是以前贫穷潮汕地区的生存伎俩,食粥是为了节约省米饱肚,咸菜、菜脯、乌橄榄是腌制品,耐保存可久放,食粥时随时可拿出来配,目的也是为了能把粥吃下去生存。没想到现在人们已不再为吃的烦恼了,这忆苦思甜的传统,仍是一代一代的传承了下来,而且有了创新,愈来愈受现代潮汕人的青睐,也成了潮汕地区美食的一个品牌。有同事也戏谑说,这应该叫喝粥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忆苦思甜,保持纯朴艰苦奋斗的传统了。其实,潮汕人早餐食粥这生活习惯,也激活了潮汕人的精明生意头脑,还把这当作一门生意来用心经营,无形之中也产生了一个隐形的饮食产业。在潮汕的街前巷尾,都可以见到早餐卖粥的小食摊,摊前生意火爆,门庭若市,老板忙前忙后的。摊前的铁架上摆着一个个的盆,里面盛着熟鱼、煎蛋、咸鸭蛋、腌蚬、咸豆干、咸菜黄豆、嫩姜丝腌麻叶、菜脯、咸菜、咸鱼仔、卤肉、乌橄榄等的,品种繁多,花样百出,想吃什么就点什么,点什么老板便盛什么,二元、三元一样,要上几样,再和着一碗热气蒸蒸米汤如乳的粥,也是“天下第一乐”了。而且不贵,一个人花个几元、十几元,也就能吃尽天底下的美食,简单、饱肚、养生,是“只将食粥致神仙”了。最具特色的,要数潮汕的沙锅粥了。潮汕砂锅粥的闻名,与潮汕陶瓷很有一定的关系。潮州是宋代的广东瓷都,自唐宋以来,潮汕陶瓷主要以外向型为主,产品大多供出口之用,目前潮州也是中国最大的工艺美术瓷和日用瓷的生产和出口基地。潮汕陶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多年前,潮汕地区的先民便潮汕地区繁衍生息和发展陶瓷行业,潮州北关古窑址、南关古窑址和笔架山宋代窑址的发掘,也说明至少在唐高宗仪凤——调露初年(公元-年),已有较大规模的陶瓷生产。自远古以来,潮汕人就地就材,习惯于用沙锅来熬煮粥了。北宋期间,潮汕名士吴复古与苏东坡是忘年之交。苏东坡被贬惠州时,吴复古曾携地都青屿出产的青蟹数只前往惠州看望苏东坡。苏东坡见了喜出望外,令厨子杀了一只老母鸡,熬而取汁汤,然后加米与蟹在沙锅同煮粥,食而知其味鲜美无比。苏东坡赋诗“清新有句须留待,风味如君不可忘”,潮汕沙锅蟹粥也名扬遐迩了。其实,潮汕地区濒临大海,人民世代以捕鱼为生,船家习惯用陶制砂锅煲粥,相传民间有个厨师,有一天看到隔夜饭甚多,而且一点也没变坏,出于节约粮食的想法,便把饭放在沙锅中,放水熬成粥,潮汕地区靠海,海产非常丰富,他还随手加一些海鲜到粥里熬,没想到鱼虾等海鱼入粥既方法又鲜美,粥成后散发出奇香,粥身绵而不烂,好吃而且顶饱。后来,经过多代厨师的改良、推崇,潮汕沙锅粥日益精良,出了膏蟹粥、鳝鱼粥、虾粥、水鸡(青蛙)粥、生鱼粥、鱼头粥、龙虾粥、海胆粥、鲍鱼粥、山鸡粥、水鸭粥等等的粥,配料罗卜干、干贝、香菇、嫩姜、冬菜、芫荽、普宁豆酱等,放潮汕鱼露、酱油、麻油、盐的,胶状的粥带着鱼肉的甜鲜味,其风味见长,风格爽口,清香怡人,浓香滋补,甜而不俗,清淡自然且营养丰富,愈食愈想食,愈食愈爱了。潮汕砂锅粥,也自然成了已潮汕独特饮食的一个品牌,一张亮丽的地方名片。3“三代富贵,方知饮食”,这说的便是潮汕地区。也难怪美食家蔡澜先生曾言:“食在广州,味在潮汕。”潮汕人,尚食粿,正月团圆饭、喝茶时总会“烙粿”来吃,粿也是潮汕美食的一种特色。潮汕人的“粿”,来自于一种祭祖拜神文化,心头恪守着的信仰。潮汕地处岭海之间,所以潮汕人世世代代离不开海,海洋捕捞是沿海人民的重要生计。俗话说,行船走海三分命。商贾船户渔民上船前,总要到妈宫进香许愿,祈求平安;安全归来时,还会到妈宫跪拜还愿。同时,潮汕祖先从中原南迁到粤东,从古至今历经兵戎战乱、自然灾害,频繁遭遇天灾人祸的潮汕人的信仰,便寄托在一位位各司其职的神明,更加剧了潮先民对神灵的崇拜和信仰,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安康。北方祭祖的习俗是用面食当果品,而潮汕的属地气候种植情况,便以米制品的当果品祭神拜祖见长了,也延生了潮汕地方的很多独具特色的“粿”文化、美食。从平凡之物中创造传奇,潮汕人用米做的“粿”,有粿仔、红桃粿、栀粽、甜粿、鼠壳粿、乒乓粿、鲎粿、发粿、大猪粿、笋粿、糕粿、粘米丸、鸭母捻、油粿、甜粿等,品种名目众多,食材朴素,做工精致,极具传统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是传统的美食,也寄托了潮汕人浓浓的乡情。家有喜事,初一十五,逢年过节,祭神拜祖之后,几乎都是每家的餐桌上都可以见到。红桃粿,是潮汕著名的汉族小吃,取桃果造型而得名。桃果象征长寿,故制桃粿正反映祈福祈寿的愿望。发粿用糯米或在米泡水后磨成米浆,加入适量的糖和发粉搅拌后倒入碗中,放入蒸笼蒸熟之后即成,原理类似于蒸馒头,也是潮汕人家必备的祭祀供品之一。鼠曲粿是取用天然鼠曲草,沸煮、除涩、沥干、研磨搅碎、熬成浆汁后,再和上糯米粉,作为粿皮,将团块分成小块,捏成圆饼,中包粿馅,馅有咸、甜、双烹数种,有清肺除尘、祛痰止咳、养胃去火、降血压、祛风湿等功效,潮汕民间认为鼠曲粿具有调中益气,去胃肠瘀积的作用。与潮汕人息息相关的,几乎每天都可以吃到的,便是粿仔了。以前粿仔用于祭神拜祖后,干炒韭菜、或煮汤吃,吃不用完便切成菱形,于大阳下晒干储存,可放好久,想吃就拿出来吃,既饱肚又是美味。现在,粿仔也成了潮汕人一日三餐常吃之物,经过了数百年的沉淀,不仅仅潮汕人把粿文化发挥光大,形成了一种产业,也把单纯的粿仔文化,发挥至了淋漓尽致,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名扬国内外,乃至海外,不少的潮汕人,也以一个单纯的“粿仔”为基础的品种,谋存生计,发家致富。这有如潮汕单纯的“炊粿仔”,以及以粿仔为基础的“炊肠粉”,还有潮汕炒牛肉粿,粘米丸、猪丸胀糯米等的,都是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潮汕美食的品牌。炊粿仔,承载着近五千万潮汕,特别是现在中年人、上了年纪的人,美好的记忆,甜美的乡情。以前潮汕地区的农村,几乎是家家户户都是炊粿仔的习惯,炊粿仔也成了衡量一个潮汕的女人贤慧持家的标准。乡村逢年过节的拜老公嬷、老爷,都会炊粿仔作为贡品来祭拜。每每过节的前一、二天,潮汕女人便会忙开了,晚上先是用清水浸米,第二天一大早便到村里的石磨磨米粉。石磨,是那种用人力或畜力把粮食去皮或研磨成粉末的石制工具,由两块尺寸相同的圆柱形石块和磨盘构成,一般是架在石头或土坯等搭成的台子上,接米粉用的石或木制的磨盘上摞着磨的下扇(不动盘)和上扇(转动盘)。两扇磨的接触面上都錾有排列整齐的磨齿,用以磨碎粮食。上扇有一个磨眼,供漏下米和水用。米浆决定了做出来粿籽的质感,石磨米浆,能够充分研磨米粒,加水反复研磨两次,让米浆达到足够的幼滑。这样反复磨成的米浆,便提着回家用水再稀释,炊粿仔了。找来了“铜盘”(潮汕炊粿仔、肠粉用的长方形浅口的铁做的盘子)、竹囊椅(竹做的放食物的竹筐子)、短竹板子(划开铜盘里的粿仔用)、长凳子、磨好装于桶中的米浆等,一切准备就绪,就可以烧火了。炊粿仔用的是灶与大鼎,烧的是干柴,这样火的旺度与柴的香气、米浆的天然气息,在灶火、水汽的结合中,才能完美的解释放出来,成为舌尖上美味。鼎中的水烧至滚开,母亲便在铜盘上淋上一滴花生油,然后把一勺米浆倒在铜盘上,份量与铜盘的容量需要匹配得恰到好处,用双手把浆甩均匀,搁浮于灶炉鼎水中,铜盘上的米浆在炉鼎里的水保持水平,水既不会溢入铜盘之中,盖上木制的鼎盖,片刻后蒸出来的粿仔,还能保证厚薄一致。一出紧接着又是一进,火候和时间控制得恰到好处。粿仔出鼎,用竹板子四周划开,一角撒下,两三下手势,便把粿仔披放于“竹囊椅”,接着又去提另一空铜盘淋米浆蒸,又从鼎中提出另一铜盘蒸好的划开放好,动作迅速,如此反复,在焖热的火炉边,忙得热汗直流,手忙脚乱,汗湿衣襟,至最后,才炊了一盘拌了花红的米浆,将出鼎粉红粿仔,披于叠得有几寸厚的粿仔的最上面,才算完工。常常的,我们总在旁边,等着母亲炊好的粿仔,卷成粿卷,蘸着酱油,解馋而食。刚出鼎的粿仔,白如雪,薄如纸,油光闪亮,香滑可口,散发着热气的一碟嫩滑,美味令人难以抵挡。我们也常在炊粿仔的当天,用煮鸡鸭、煮猪肉的汤水,煮粿仔汤,放入粿仔,放入鸡鸭血、肠,然后再加上小葱段,盛而食之,既有汤的鲜味,又有粿的香味,很为营养,十分美味。想着以前的炊粿仔,我也不由写了一首《炊粿仔》的诗:浸米石磨浆,柴生灶旺火。铜盘薄盛淋,水沸盖来蒸。揭开氤气漫,凝琼自天成。划破嫩玉衣,美味名潮汕。4现在潮汕的菜市场,都有卖粿仔的,生意很火,逢年过节的更为火爆,常常是供不应求,没有提前订货很难买到。普宁的粿仔,有名的要数云落粿仔了,它爽滑绵韧,晶莹剔透,粿皮透亮,口味清淡,很适合于炒、煮、包、蘸等的。在我居住的平湖菜街中间的楼下,就有一家炊粿仔卖的,每天上午的店前都排成长龙,一般要买些粿仔来吃,或是当早餐吃、或包粿菜卷、或炒来吃等的,一般都要排上十几分钟或半个小时以上或更长时间。因为排队的问题,虽粿仔很是好吃,但我仍是放弃了。炊粿仔的一中年夫妇,女的在炊,男的在一旁打下手,店中还有二个儿女帮忙,一般的是他们上午做生意,下午关门。做小生意的,都是赚一些辛苦的工钱,印象之中,他们天灰濛濛亮便在炊粿仔出卖了。女的一直在抽屉式粿仔机炉火前操劳,打开抽屉,倒入米浆,一抽一拉一刮一划,晶莹剔透的粿仔便落入搁放于旁的铁架上放着竹囊椅,一盘又一盘,一张又一张,手起手落,手上手上,十分迅速,一张粿仔炊出来用不了几秒钟,看得出女的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他们炊的粿仔,有人负责送饭店、酒家或其他食摊供应,所以一大早男的也开着摩托去送货,女的便在家中炊粿仔。附近及熟悉的乡邻,也四下的赶到这儿来买粿仔,很快便排成了长队,有的便交待着,先炊着,稍会买菜回来再来拿的,女的忙气也来不及喘一下,点着头。或是生意太好了,抑或是他们炊的粿仔太好吃了,女的顾客一直是不温不热、不卑不亢,不像别的做生意的,见有顾客来了,十分的热情招待。刚开始时,我也十分的纳闷的,女的这样做生意,生意会好起来吗?后来我渐渐的明白,他们的炊的粿仔,用的是净水机过的水,米也是地道适合于炊粿仔的地方米,炊出来的粿仔爽滑绵韧,晶莹剔透,粿皮透亮,味正嫩滑,不逊于正宗的云落粿仔。同时,还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女人炊的粿仔有多种的口味,可根据各人的口味的选择,而进行“定炊”。有想炊粿仔蘸料的(酱油或卤水等)的,她就会用不同的米浆炊出薄薄的,晶莹剔透的,柔柔嫩滑的那种,翻成小卷淋上卤味酱油,那就是一种嫩滑咸香可口的美味。有想炊用包菜的粿仔,她又会另外炊出一种粿条,柔如丝绸、嫩滑晶莹,再划成正方形的小块,用于包菜、瓜、肉的小块即食。粿仔软糯,粿皮内包裹的内容,口感也更细腻,口味也可供选择,食之更为合味、享受。还有炊来炒粿的,有如炒韭菜、包菜、牛肉等的,那另是一种风格,粿略厚,净白的,机切成条,有如凝脂,落鼎色泽分明,口感嫩滑,再配之潮汕的沙茶酱,更为美味。这也难怪,人们对于这儿的粿仔,特别喜爱,而且也愿意久等了。附近的乡邻,也习惯于把这儿的粿仔,当作早餐来用,既实惠,又好吃。其实,一个人如果能够把一种生意,做至了极致,做成了品牌,真正做到了顾客的心坎之中,那又有什么赚不到的钱呢?炊粿仔的女人,一直忙不停,连喝一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在热气腾腾的炉灶边,就算是铁人,也难以扛下去的。有时身体不舒服时,她也就懒于与顾客招呼了,只顾着干活,这也难怪人们见到她那副不理不睬的脸孔了。而家中的两个孩子,虽偶尔帮忙,却老是偷懒,女人有时极忙叫了几次孩子帮忙,孩子就是躲在床上,装作没有听到,可做生意不能停,所以女人也就默默干活,心憋着一些气,没心情理会顾客了。后来,女人与顾客交流时了解到,对于孩子的不帮忙,对于自己的劳累,有时头昏脑胀几乎要倒下去的时候,还强撑炊着粿仔……所以,她心情有些不好,便不大想说话,听着真的令人心酸。为了人们口上的一种美味,每个制造美味的人,背后又有多少人们不知的故事呢?粿仔,符合现代人对于饮食返朴归真口味的选择,人们更喜欢寻找一种来自于旷野、天然的味道,纯朴原始,也由此延生了许多粿仔的美食,来满足人们寻找原始味道的舌尖。粿卷,便是其中的一种,有名的有云落的粿卷,也有专营粿卷的饭店,有不少城人还专门开车去寻找,饱一饱乡村的口味。粿卷有包南瓜的、包韭菜的、包厚合菜的、包酸菜的等多种口味,饭店还煮有猪肚汤、粉肠、瘦肉等清汤。虽这是好吃,但一个人要花费上五十元以上,属于乡下的餐食中上的消费,也仅是偶尔的食食过口瘾而已。由于做法较为简单,人们也喜欢的买上粿仔皮,包果卷的南瓜、酸菜等的,回家做了包着吃,既经济又实惠,且能吃个过瘾。还有,粿仔也可以用来炊肠粉的,有如白菜肠粉、老四肠粉、普宁肠粉等,都有了自己的老品牌,自已的老顾客,也开至了南方很多城市,成了一个亮丽的早餐品牌。肠粉做法,米浆粿仔做皮,加鸡蛋、少许猪肉、香茹、虾仔、菜脯末、生菜、空心菜、白菜、豆芽等的,炊熟时用铁制的工作夹刮出,搁放于盘上,再淋上一勺浓浓的秘制的汤料,高汤层层递进深入到肠粉内部,晶莹剔透的肠粉就落入嘴里,有着大颗粒的香菇、虾仔、肉末、青菜等味儿的点缀,食之香飘满嘴、滑爽味足,很是过瘾。肠粉店里还为顾客配之辣酱、沙茶酱,可自行加之,加了点辣味或沙茶酱的味道,更能增加人们的食欲,愈食愈想吃。最后,再来着店里免费的一杯茶水或凉水,解解渴,那就是潮汕美食的另一种特色的,既享受美味,又享受悠闲与养生。花上几元的消费,享受着酒店的服务,真的乐趣无穷,也惊叹于潮汕人的会生意的头脑了。以粿仔为生的,还有潮汕的牛肉粿。牛肉粿条是潮汕地区著名美食,潮人简称牛肉粿。有的喜欢吃炒粿,有喜欢喝汤粿,也有喜欢吃干粿,还有火锅牛肉等等。无论是现炒、干捞或入口滚烫的粿条汤,均离不开鲜嫩牛肉片。绝妙的搭配,营造出让人念念不忘的口味,可谓美味独具一格。潮汕大地的大城小镇,大街小巷,牛肉粿店可是遍地开花,三步一间五步成片了。这也可以看出,潮汕人对于粿的喜爱,对于牛肉的喜欢了。因为,潮汕人对牛肉各个部位的了解,堪称“庖丁解牛”一绝,部位不同,口感各异,有脖仁、吊龙、匙仁、匙柄、五花趾……所以可以这么说,出了潮汕,就很难再吃到正宗的潮汕牛肉粿了。原因就在于主角—潮汕牛肉十分讲究“鲜切”二字,潮汕人对牛肉要求很高,要吃当天现宰的黄牛肉,不能掺入猪肉末或粉。此外,切片成盘的牛肉放置时间,也会影响口感和味道。不少讲究的店家还会甄别牛的性别,公牛的肉坚韧,适合打肉丸,母牛和腌牛的肉柔软一些,更适合炒牛肉粿。潮汕牛肉粿,鲜绿的芥蓝,加入嫩嫩的纹路分明的牛肉片,还有那入口滚烫的粿条,绝妙的搭配,营造出让人念念不忘的口味,真是美味可口。在潮汕地区,一般的炒一人一份的牛肉粿25元,还会配上一小碗牛肉汤,里面有牛肉丸、牛杂等的,十分经济实惠。烹制的牛肉丸汤,碗脚要调入蒜头朥、芹菜粒,酱碟为沙茶酱或红辣椒酱,既去牛肉腥味,又用香气引起食欲,相得益彰,特别合味。这也有了潮汕的“粿条世家”“潮汕老味道”“百年工艺”等名食牛肉粿小店。潮汕人向来注重美食,擅长烹饪;对食情有独钟,几百年来食谱千变万化,唯独牛肉粿条永不变,一代接着一代吃下去;牛有各种不同部位的肉,均有不同的吃法,能吃出千奇百怪的美味,玩出不一般的花招。若有朋自远方来,我们安排宴客的菜式中,必有一菜为牛肉粿或丸的。尝过牛肉粿或丸的朋友,均赞不绝口。若是可以的话,离开的时候,往往会外带一些牛肉丸回去给家人尝味…… 声明:本文为“啦啦啦文字坊”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suana.com/sspz/9854.html
- 上一篇文章: 相逢不相识,水仙与蒜苗福建协和药学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