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来了10道最有文化的风味
让白癜风患者感受中科魅力 http://www.wxzbjx.com/ 这些年,有一种抱怨时常在耳边响起:逢年过节,就剩下“吃吃吃”。 可不是嘛,奔波千里,首先是为了除夕夜全家团聚的那顿饭。好容易休个假,同学老友相会,挑的地方多半是饭馆酒楼。临到离家之时,父母亲人送上的大包小罐,也往往是家乡的吃食……这又有什么办法,谁让我们是中国人呢? 中国人,就是爱吃,能吃,而且懂得吃。 我们不怎么重视稀罕的山珍海味,你看看下面和美食有关的文字,很少有人写什么满汉全席法式大餐,总是些家常菜肴街巷小吃被反复咂摸。 我们中国人,吃的是回忆和乡愁,吃的是文化和传统,吃的是寻常中找到至味的境界。 味道的密码 每个人的肠胃实际上都有一扇门,而钥匙正是童年时期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编码。无论你漂泊到哪里,或许那扇门早已残破不堪,但门上的密码锁仍然紧闭着,等待你童年味觉想象的唤醒。 ——陈晓卿《至味在人间》 你吃的不是食物,是爱啊 那时候你吃糖粥,可能是依偎在慈母的身边……你吃的不仅是糖粥,还有慈母的爱怜、温馨的童年。 那时候你吃豆腐花,也许是到外婆家做客的,把你当作宝贝的外婆给了一笔钱,让表姐表弟陪你去逛玄妙观,那一天你们简直是玩疯了……童年的欢乐,儿时的友谊,至今还留在那一小碗豆腐花里。 那一次你吃小馄饨,也许是正当初恋,如火的恋情使你们二位不畏冬夜的朔风,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在那空寂无人的小巷里,无休止地弯来拐去。到夜半前后,忽见远处有一簇火,接着又传来了卖小馄饨的竹梆子声,这才使你们想到了饿,感到了冷。那小馄饨的味道也确实鲜美,更主要的却是爱情的添加剂。如今你耄耋老矣,他乡漂泊数十年,归来重游旧地,住在一家高级宾馆里,茶饭不思,只想吃碗小馄饨。可你还是觉得宾馆里的小馄饨没有担子上的小馄饨有滋味。世界上最高明的厨师,也无法调制出那初恋的滋味。 ——陆文夫《吃喝之外》 当年至味再难寻觅 父亲当年选用的,就是京葱之中的大葱。但是并非一切的大葱都能入菜,必得是在霜降之后、上冻之前,从地里起出来的大葱。因为在地里经了霜,葱质才会变得脆嫩可口,也只有这样的大葱,才能称得上是上品大葱。即便是最优质的大葱,优质期也只能延续到来年的正月十五,此后大葱的质量,就日趋下降了。按吃主儿的选料标准,只有在大葱的优质期,才会做这款菜。 这毕竟是十来年前的事儿了,现在的市场上,对于不同生长状态的葱虽然还有区别,可是品质和以前已大不相同了。一方面,由于北京的气候比以前暖和,往往到了霜降的节气并无霜降;另一方面,培育方式亦有不同……大葱越长越茁壮了,可是葱白的脆嫩感不复存在,就是在深秋霜降之后,最优质的大葱亦是如此。用其入馔,剥皮数层之后,仍然挺拔且韧。入锅油煸,即便炸透,用筷子夹起来一段儿,葱段弯成U形,入口仍有嚼劲,根本不能把它嚼烂,原来那种入口即化的感觉,荡然无存了。也正是从那时起,父亲再也没做过这款葱菜了。 ——王敦煌《吃主儿二编》 饮食之道:亲身经历,方得深入体会 烹饪之道,固然为了应付三餐之所需,不得不特别花费精神,而且烹而食之之际,又往往能够获得当下立即的成就感,所以令我对之兴味盎然。又由于亲自烹调的缘故,宴席之上或朋友邀约,偶遇美味,便有研究、分析,而且仿而效之的冲动。所谓“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其实,食而弗烹亦不知其道也。凡事总要亲身经历,方得深入体会,食道盖亦如此。 ——林文月《饮膳札记》 平民的才是生活的 如果你不懂什么叫时光倒流,那就去状元楼或五福楼看看,要是拍个六十年代的电影,表现当时的小饭店,真可以说是惟妙惟肖,完全不用再加工,准比美工设计的要更贴近生活。 南浔的双浇面当然比不了早年苏州、杭州面馆的精细,但可爱之处是它的平民化风格,可能是几十年味道不变,镇上的人,过往的客,都会感到是那样的亲切。无论是状元楼,还是五福楼,都是没有楼的,只一间门面的老屋,歪歪扭扭,风雨斑驳。于晨曦中,在暮色里,桥头河畔,天天那样人来人往,做着一样的生意,或许这就叫本分罢。 ——赵珩《老饕续笔》 餐馆不是出风头的地方 当餐厅和食物的选择越来越多的时候,美食不幸就沦为了势利眼的重要武器。那些被认为是“高级食物”的东西被用来玩弄颓废、显示品位、展示对生活细节的热爱,或者成为某人与欧洲大陆之间的联系。餐馆越来越成为一个让人出风头的地方,而不是单纯地享用自己喜欢的食物的地方。所谓的餐厅评论家层出不穷,每个人都宣称自己拥有懂得美食的背景和渊源,因为“祖上是做官的,经常参加某某名人的饭局”,或者“从我上数四代就开始去欧洲留学”,但评论食物的出发点却是挑剔和炫耀,很少能从她(他)嘴里听到本地的哪种东西是好吃的。 ——殳俏《贪食纪》 诗情画意中国吃 我们毫无愧色于我们的吃。我们有“东坡肉”又有“江公豆腐”,而在英国,“华兹华斯牛排”或“高尔斯华绥炸肉片”则是不可思议的。华兹华斯高唱什么“简朴的生活和高尚的思想”,但他竟忽视了精美的食品,特别是像新鲜的竹笋和蘑菇,是简朴的乡村生活的真正欢乐之一。中国的诗人们具有较多功利主义的哲学思想,他们曾经坦率地歌咏本乡的“鲈脍莼羹”,这种思想被视为富有诗情画意,所以在官吏上表告老还乡之时常说他们“思吴中莼羹”,这是最为优雅的辞令。 ——林语堂《中国人的饮食》 吃,是最怀古的行为 饮食是我们舌尖上的典籍,也是活着的、在我们身边的典籍。第一个美食家我想是孔子吧,他是想透过建立饮食新秩序,以使他的思想能被日常生活化,从而潜在地教化人心……孔子编《诗经》,在我看来是最具仁爱之心的举措。熟读《诗经》三百篇,逃荒路上难饿死,也难病死。一部《诗经》,其中就有许多可吃的东西。圣人让我们多识草木鸟兽之名,一是增长见识,二也有丰富食物来源的意思。 吃,是最怀古的行为。透过饮食,我们能更好地进入我们的传统。也是饮食行为,才成就了我们现在这个样子。“荠菜肉丝豆腐羹”,春天的时令菜,清清爽爽一吃,不料就吃到了千年之前的《谷风》——“其甘如荠”。吃传统,吃文化,在暗处成了我们饮食的精髓。 ——车前子《好吃》 “治国如烹小鲜” 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吕氏春秋·本味篇》记伊尹以至味说汤那一大段,把最伟大的统治哲学讲成惹人垂涎的食谱。这个观念渗透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意识,所以自从《尚书·顾命》起,做宰相总比为“和羹调鼎”,老子也说“治国如烹小鲜”。 ——钱钟书《吃饭》 吃,很神圣 讲究烹调是一个有长久灿烂文明的国家的重要特色,是文化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穷奢极欲的大吃大喝并不是一回事。用人人可得的材料,调制出人人喜欢的食物,这工作,不只是重要的,简直可以说是神圣的。 ——黄裳《马先生汤》 琐碎的柴米油盐,就是我们每天都在实践的“神圣”之事。这并不是要求人人都成为烹饪的高手或辨味的行家,而是因为饮食之道,说到底,关乎一个人的性格心理、生活态度,想了解一个人,不妨看看他怎样吃饭。正如殳俏女士在《贪食纪》的后记中所说:“在这个贪食的年代里,有人吃得很强势,有人吃得很谦和;有人吃得很挥霍,有人吃得很节制;有人吃得很猎奇,有人吃得很质朴;有人吃到了忘乎所以,有人则在放下筷子后,不忘感恩一下今天的饭。” 如果我们都能成为后一种人,这个“吃吃吃”“买买买”的时代,就会有所改变吧。 青阅读 qyuedu 我们一起,特立读行 青阅读Top50好书榜 你和女神之间,只隔了一枚鲜红的唇印 良辰美景奈何天,情圣张生是个大渣男 别跟我提什么彼岸花,我的名字叫石蒜 狐狸精那么多,你最中意哪一种? 在蒋介石和戴笠、杜月笙之间,罗曼蒂克真的消亡了 偷情这件事,生命力太顽强了 华表上蹲的那位,是瑞兽还是僵尸? 比死亡更坚硬的,是对活着的误解 你们今天对雾霾的吐槽,毫无新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suana.com/sspz/9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