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菌小课堂王泰推枣vs孔融让梨
石蒜菌,植物重度痴迷症患者,热爱绿化的杨浦土著,爱摄影的乐天派,资深吃货一枚。每周五分享一种植物,轻松科普,顺带美图。 自古枣和梨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能是古人认为枣和梨的木材 用于刻字是上上之品的关系, 也可能枣和梨的果实在相同季节成熟的关系, 就连成语“王泰推枣”和“孔融让梨”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枣和梨成为“礼” 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实化表现。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枣”。 枣Ziziphusjujube (图片源自网络) 系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iphus的落叶乔木,高可达10米;单叶互生,叶纸质,叶脉呈基生三出脉,卵状椭圆形;叶柄基部生2枚托叶刺,一长而直,一短而弯;花腋生,聚伞花序,花小黄绿色,花期5-7月;果卵圆形,成熟时从白绿色转为红紫色,中果皮肉质,味甜,果期8-9月。 (图片源自网络) 枣原产我国,自吉林以南均有分布,现在亚洲、欧洲、美洲均有栽培。在杨浦区范围内,我们能在杨浦公园和新江湾城生态走廊看到它的身影。 (图片源自网络) 说到枣,不知各位看官会想到什么? 如:囫囵吞枣?水果?干货?中药材?还是馅? 好,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了解。 历史 枣 先说历史 在《诗经·国风》中《国风·豳风·七月》就有记载:“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可见当时对于枣的食用,已经非常普及了。对果实的收集,我们一般说采摘采集,如“采草莓、采黄瓜、采蓝莓、采柿子”。为什么说到枣,却变成了“打枣”?因为枣树有刺,不能直接用手采集,于是人们就借助工具,通过敲打让成熟的果实掉落下来,这就是“打枣”的由来。 (图片源自网络) 其实唐代诗人白居易和宋代诗人苏轼(著名吃货)都有着咏枣的作品。香山居士《杏园中枣树》以枣自喻 (图片源自网络) 反映出从政愈久,对于黑暗的现实政治的不满与无奈。而东坡居士以一首《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图片源自网络) 诉说着他任徐州太守时,遭遇严重旱灾,与村名一起赴石潭求雨和谢雨时,在乡村的所见所闻。两首诗都借枣抒情,有声有色。 枣 典故 再说典故——囫囵吞枣 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山仑吞个枣。”大概说的是从前有个人,看书时爱把书中文字大声诵读,却从来不想想其中的道理。 (图片源自网络) 有一次,他参加朋友聚会,大家边吃边聊,说的是:“世间很少有两全之事,以水果举例,说梨对牙齿好,但多吃却会伤胃;枣呢,虽能健胃,但吃多了却会伤了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是有道理。这时,他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着话茬往下说:“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要吃梨的时候,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时,把整个枣都吞下去,就不会伤牙了。”当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他就拿起一个,打算吞下去。 (图片源自网络) 这时大家都劝说道:“如果吃梨不吃果肉,那胃如何吸收之后强健牙齿;如果吃枣是整个吞下去的,那胃又如何能消化枣中的营养呢?”之后就把“囫囵吞枣”用来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和思考。石蒜菌觉得,梨和枣,果然是一对好CP。 中药 枣 接着说作为一味中药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枣,气味甘、辛、热、无毒。主治:调和胃气,反胃吐食,大便燥塞,烦闷不眠等。而且枣的维生素含量非常高,具有滋阴补阳、补血的功效。 (图片源自网络) 识别时间 当季识别,主要根据树上结的果实性状,就可以轻松辨认。 (图片源自网络) 其他季节,根据它特有的有托叶刺(一长而直、一短而弯),方可辨认。 (图片源自网络) 最后祝愿各位看官节日快乐,过节时记得尝尝枣泥月饼哟!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suana.com/sszz/1060.html
- 上一篇文章: 保健食品卫计委公布的原料目录
- 下一篇文章: 正如北大清华不能忘掉国难时期的西南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