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217/4580343.html

西南文殊兰

石蒜科,文殊兰属

CrinumlatifoliumL.

(Amaryllidaceae)

本来手头没有实拍的文殊兰图片,写完水鬼蕉后出去“采花”,竟然发现了一丛,真是意外的惊喜。

水鬼蕉和文殊兰乍一看挺像,不过在知道水鬼蕉独特的雄蕊杯结构后,就会发现文殊兰的花瓣虽然也像蜘蛛脚一样张开,但没有水鬼蕉那个美丽的半透明膜,这是文殊兰和水鬼蕉最显著的区别。

没有了水鬼蕉构造相对复杂的雄蕊杯结构,文殊兰可以把更多的能量用在花的聚集上。我看到的西南文殊兰,一个伞型花序能聚起十朵小花,四朵齐开时就会非常醒目。

和水鬼蕉绿色渐变白色的花丝不同,文殊兰的花丝从紫色渐变为白色,给素雅的白色花瓣平添了一丝妩媚。

石蒜科里的文殊兰属(CrinumL.)有多种,分布在热点和亚热带地区。《中国植物志》里录入了“西南文殊兰”和“文殊兰”(CrinumasiaticumL.var.sinicum)两种。

西南文殊兰的拉丁语名称中,Crinum的希腊语词根是krinon,意为百合,种加词latifolium的意思是“阔叶的”。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花瓣的形状,西南文殊兰的花瓣比较宽(最宽处超过1厘米),顶端短尖,植物学上称为披针形,花被管会有些弯,叶子呈带形,边缘没有波浪起伏;文殊兰的花瓣很细瘦,一般不会超过1厘米,呈线形,花被管是伸直的,叶子的边缘有波浪形起伏,像玉米叶。

除上述两种外,现在国内的园艺栽培品种还有花瓣呈紫白相间的杂交品种红花文殊兰(CrinumxamabileDonnexKerGawl)和原产南非花冠呈漏斗状的粉色穆氏文殊兰(CrinummooreiHook.f.)。

《本草纲目》中没有收录文殊兰。在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文殊兰以“罗裙带”的名称被录入,用于治手足折损伤,“取叶火煨微热,贴之即愈”。

《中华本草》中,西南文殊兰的药用也是取其叶,性味辛苦凉,有小毒,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和清热解毒的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西南文殊兰含有多种生物碱,其中西南文殊兰碱(crinafoline)等具有抗肿瘤的功效。

文殊兰之名可能最早出现在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里。在关于兰的篇章里,有“文殊兰,叶长四五尺,大二三寸而厚,花如玉簪,如百合而长大,色白甚香,夏间始开,是皆兰之属”的记载。

《广东新语》的很多内容被李调元原文照搬进了《南越笔记》,包括描述文殊兰的《诸兰篇》在内,后者的内容则被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所引用。

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把文殊兰记为文兰树,指其产广东,但其对花的形状描述“白花似玉簪而小”及附图和实物难以对应。对文殊兰的说法,除援引《南越笔记》的内容外,吴其濬还指出江西、湖南引种后,通常不会开花,地方中医会用文殊兰叶捣汁治肿毒,有“秦琼剑”别称。

《植物名实图考》中还单列了“牛黄伞”,又名“千层喜”,产江西和湖南。吴其濬认为其“即广中文殊兰”,因气候和岭南不同,移栽后叶损而花少。此外,吴其濬还提到滇南有佛手兰,叶子相类,可能就是现在所说的西南文殊兰。

在西双版纳的佛教寺院里,文殊兰作为“五树六花”之一得到普遍栽培,被赋予了佛教文化的象征意味,和吴其濬“滇南有佛手兰”的记载相应。

文殊菩萨在佛教里是智慧的化身,文殊的梵语是“文殊师利”(英文:Manjushri)。《妙法莲华经》里的四种天花,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花,从音译来说,曼殊沙最接近文殊师利,不过现在多认为曼殊沙花是石蒜花。

实际上,“五树六花”是东南亚地区常见的佛教园林植物。“五树“分别是菩提树、大青树、贝叶棕、槟榔、糖棕(或椰子);六花分别是莲花、文殊兰、黄姜花、黄缅桂、鸡蛋花和地涌金莲。

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不同地区的佛教寺院采用的“五树六花”也有所不同,比如傣族地区以铁力木代替糖棕,长江以北地区则以银杏和杨柳代替(王成晖等,《浅谈东南亚佛教园林中的“五树六花”》)。

分布在热点和亚热带地区的文殊兰,如果被移植到北方,只能在温室里培养,名称也脱离了佛教意味,变成了“文珠兰”。

在清末民初文人徐珂编著的《清稗类抄》园林类的记述里,有一段关于老北京万生园(又名万牲园,即现在北京动物园的前身)的文字。据徐珂的描述,万生园里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稀罕动物和奇花异木,可说是博物学稽考的乐园。

园里建有专门用于栽培热带和亚热带植物花卉的温室,其中就有文殊兰的身影,且同洋海棠、万年草、洋翠兰、君子兰、桃叶珊瑚、百子兰、荷花、五兰、夜合香等植物一起,被列为最优美的品种之一。

灵山絮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陈令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suana.com/sszc/5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