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生活杂录二十
好的食疗方法让疾病绕道而行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zhongyizixun/29634.html 石蒜 石蒜科,石蒜属 Lycorisradiata(L’Her)Herb. (Amaryllidaceae) 第一次看到石蒜花的时候,我对它艳丽奇特的花冠颇感惊讶。 和文殊兰比起来,它的花瓣产生了剧烈的变形,边缘波浪起伏,很夸张地向内翻卷,花丝也更加修长,整个花冠呈现出鲜亮的紫红色。 每个花序都有8-9朵小花聚集,当6朵一起开时,俯视看起来像一朵环状大花。每朵小花的雄蕊都长长地伸展出来,和翻卷的花瓣一起,呈现出很强的视觉魅惑效果,真是名副其实的花枝招展。 从简单到复杂,石蒜这么炫目的伞型花序似乎触及到了即要大又要美的自然进化极限,但因为有能量转化的条件限制,如此吸引眼球的美丽,看起来要汲取球根转化的所有营养物质才能实现,也难怪它开花的时候叶子长不出来,有见花不见叶,见叶不见花的特点。 认识了葱莲、韭莲、百子莲、水鬼蕉、文殊兰这几种属于石蒜科的花卉之后,再来看也处于开花期的石蒜,会对自然进化神奇的塑造力量有更深的体会。 有意思的是,石蒜这么艳丽娇媚的花却被赋予了不太讨喜的寓意,彼岸花之名和它的魅惑形色很不搭调。 其实,在本草古籍里石蒜并没有“彼岸花”之称。《本草纲目》中只录有乌蒜、老鸦蒜、蒜头草、婆婆酸、一支箭、水麻等名称;《中国植物志》里则还有嶂螂花、龙爪花等别称。 石蒜的分布很广,“处处下湿地有之”,李时珍说用蒜来取名指的是其根,用箭取名则是指其茎,“蒜以根状名,箭以茎状名”。 李时珍显然对石蒜的特征很了解,对其做了很细致的描述: “初春生叶,如蒜秧及山慈姑叶,背有剑脊,四散布地。七月苗枯,乃于平地抽出一茎如箭杆,长尺许。茎端开花四五朵,六出红色,如山丹花状而瓣长,黄蕊长须,其根状如蒜,皮色紫赤,肉白色。” 在明代朱橚著的《救荒本草》里,有种被称为老鸦蒜的植物,“生水边下湿地中,其叶直生,出土四垂,叶状似蒲而短,背起剑脊,其根形如蒜瓣,味甜”。吃的时候,“采根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李时珍认为老鸦蒜就是石蒜,并指出其有小毒,只能是在救荒不得已的时候才能吃,但《本草纲目》里石蒜味苦,和《救荒本草》中老鸦蒜味甜的描述不符。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认为老鸦蒜和石蒜为不同的植物,“根形殊不类”,只录入了老鸦蒜。在其《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中,虽然有石蒜条目,但相关描述和《本草纲目》相同。 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也录有老鸦蒜,对植物的有关描述则援引自《百草镜》,如果拿它和李时珍《本草纲目》里石蒜的描述比照,会发现两者几乎完全一样,因此按李时珍的描述定名石蒜是比较确凿的。 现在石蒜花流行的彼岸花之名应该是来自日本。在《杂草记》里,柳宗民指石蒜的日文名为彼岸花,在日本的花期是秋分时节,而且还多长在墓地。可能因为这些原因,再加上石蒜花叶互不相见的特点,所以才被赋予了彼岸花别样的内涵。 至于石蒜花取自佛教经典的曼殊沙花别名,似乎也是来自日本的说法,其渊源尚存疑。 柳宗明称“曼珠沙花”在梵语中的意思是“红”,这在佛典释义古籍中也有记载,如南朝光宅寺法云在对《妙法莲华经》的释义中就指出,“曼殊沙花,译为小赤团花,摩诃曼殊沙花,译为大赤团花”(《光宅法华疏》,引自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不过,有关佛典释义只指出曼殊沙花是赤团花,尚不能据此明确赤团花就是石蒜。从作为东南亚一带佛教寺院普遍种植的“五树六花”之一来看,文殊兰倒是更贴近曼殊沙花的天花意象。另外,文殊兰也有红色品种(Crinumaugustum),其种加词augustum是庄严的意思。虽然红色文殊兰和石蒜都可被认为是赤团花,但和“处处下湿地有之”的石蒜比起来,相对稀缺的红色文殊兰显然更有天花的气质。 有些遗憾的是文殊兰只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长。从这个角度来看,用在温带地区易栽种的石蒜代替文殊兰,并把它当作曼殊沙花也说得通。 石蒜在英文中的俗名是红色蜘蛛兰(redspiderlily),和水鬼蕉被称为蜘蛛兰是一个套路。不过,它的拉丁名称蛮有诗意,lycoris意为暮光,种加词radiata是辐射状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辐射状的暮光”。 《本草纲目》里,石蒜的性味辛甘温,有小毒,有消肿、解毒、催吐的功效,但《中国药典》没有收录。现代研究发现石蒜有石蒜碱等十多种生物碱成分,其中石蒜碱有一定抗癌活性,而加兰他敏和力可拉敏则可用于治疗小儿麻痹(《中国植物志》)。 灵山絮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陈令山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suana.com/sspz/5126.html
- 上一篇文章: 具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的天然产物研究进展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