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盛夏,我应高中老同学王金贵邀请,驱车到他家乡向桥乡棠树岭村走了一遭,让我对近些年声名鹊起的棠树岭竹海小镇有了难忘的印象。我记住了那里的茂林修竹,记住了那里的青山秀水,也记住了棠树岭几处不起眼的小景。

一、古龙宫

深山藏古庙。在蕲东北山高林密的棠树岭村龙潭峡谷景区,有一条自西向东的溪流。在山涧中部一处平缓地带,有一座名曰“古龙宫”的小庙。

金贵同学介绍,这座古庙大约有多年了,历来敬奉龙王,祈求不发山洪,护佑一方百姓。他称,附近至今还有不少和尚坟,前些年常住小庙的老和尚圆寂后,就再没有常住的僧人了,但在初一、十五会有周边的居士前来清扫、照料,开门纳客,迎接一些信众前来烧香拜佛。

从外观看,这座古庙如同深山民居,内外墙体就地取材,全部用石头干砌。靠近溪边的一间偏室大概因潮气重,很久前就用水泥勾缝了,两间正屋基本保持原貌。

庙门口开垦出来一小块地,似是原来常住和尚自种自食的口粮地,路边还遗存一方石臼,显然是用来加工粮食的。现在因无僧人常住,这块平地已是杂草丛生,前两年景区修栈桥时,也顺便把水泥路铺到了庙门口,方便香客。

这里是湖北蕲春、黄梅与安徽宿松,两省三县交界处,山那边就是黄梅县,“蕲黄禅宗甲天下、天下佛事问黄梅”。

这一带历来佛事经久不衰,信众甚多。但“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汉传佛教尤其是禅宗历史上一些高僧大德,都是讲究苦修明性、渐顿开悟。记得,黄梅五祖寺东山古道下的一大片田地,就是众多僧侣自食其力的禅田,谓之农禅兼修。然而,现在一些名山大川的寺庙、宫观,大多修得富丽堂皇、华贵气派;相比之下,藏在在深山密林中这座“古龙宫”小庙就有几分遗世独立的味道了。

踏进了深山、看见了古庙、想到了宗教界是否也该恪守自身的“初心与使命”?修持佛法,不在乎庙堂。哪怕是一座乡野小庙,哪怕再破旧的佛堂,只要有佛菩萨的形象,有信众的朝拜,就有佛法的流布,就能守护一方百姓崇佛向善的慧根。

二、石蒜花

龙潭峡谷景区的溪流岸边,有几处稀稀落落矗立着十余株黄色花骨朵,没有叶子,只有枝头的花朵,在葱翠的林间格外醒目。金贵同学说,这是石蒜花,黄花石蒜也叫做“忽地笑”。

这样一个美好的名字似与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有异曲同工之妙。据了解,每年夏秋之交,石蒜自球根处抽出花茎,破土而出。

与一般花叶连枝不同的是,石蒜花茎端顶生,先花后叶;有叶无花,有花无叶。他称,野生石蒜花多生长于阴森潮湿地,喜阴、喜湿润,也耐干旱,习惯生长在疏松、肥沃的腐殖质土。棠树岭一带,为大别山南麓余脉,海拔高度五百米左右,丛林茂密,常年气候湿润,生态优良,利于野生石蒜花生植。

石蒜花还有其它颜色。在植物学上,红花、白花石蒜也叫“彼岸花”。其中红花石蒜又称“曼殊沙华”,在佛教绘画中也经常出现,是佛教“四大天华”之一。

彼岸花是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因此,在佛教有“彼岸花,开彼岸,只见花,不见叶”之说。

石蒜花、彼岸花,不但观赏价值较高,还有药用价值,但鳞茎有剧毒。入药后以毒攻毒,有催吐、祛痰、消肿、止痛之效。

著名歌手王菲当年就唱过一首《彼岸花》的歌曲,歌曲中冗长的前奏,迷离而妖娆,是王菲巅峰时期的代表作。这首歌的曲风既似在述说,亦如在哭泣,非常符合彼岸花的花语:无情无义、两不相见。石蒜花、彼岸花,一花一世界,草木有乾坤。

其实,每个人从生到死,从此岸到彼岸,何尝不是在渡河呢?我们走进山川,亲近大自然,感悟人在草木间的微言大义,就是在寻访身边的生活老师啊!

三、石板条

龙潭峡谷景区还有一种当地野生,俗称“石板条”的杂木。顾名思义,就是长在石板上的树条,其根部完全生长在岩石缝隙中,没有一丁点泥土;树梢上长满铜钱般大的叶子,阳光西斜、山风徐来,斑驳的光影在一片片树叶上跳跃,流淌着绿意,摇曳着灵动。

岩石板上大大小小、粗细不一的“石板条”,躯干上光溜溜的,没有丝毫枝枝蔓蔓,枝头簇满绿叶、生机盎然,它们或三五棵一丛,或七八十几棵成林,默默伫立在石头中,仿佛对来往的游客说——“我哪有什么活路?只不过是拼尽平生的力气在石头挤出一条缝,把风儿吹来的种子留在这里,让阳光和雨露在高山峡谷中撑起一树的绿荫。”

树犹如此,何况人乎?金贵同学及乡亲们不就像是棠树岭的“石板条”吗?他在年高考落榜后,返乡务农、扎根农村,最初从代课教师、村会计做起,到如今的村支书、主任“一肩挑”,从青葱少年到两鬓斑白,一干就是30多年。

他带领乡亲们逐步摸索、不断找准棠树岭山林资源丰富、楠竹种植面积大的村情实际,坚持小步快走、滚动发展的思路,以竹为景,以竹为魂,搭竹诗词文化长廊、建竹博馆、修竹海云梯步道、做竹笋宴,开发龙潭峡谷、规划百竹园,围绕竹文化与竹产品开发、形成产业,硬是把山高路远、穷乡僻壤的棠树岭村,打造一个以竹文化为主题,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避暑疗养为特色的竹海小镇,形成了竹海、瀑布、溪流、奇山、异石、险境的乡村旅游胜地,吸引蕲春及周边省县游客纷沓而至,年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成功实现整村脱贫出列。去年6月,还荣获“湖北旅游名村”称号。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在向桥棠树岭,把岩石撑开裂缝、向上生长的“石板条”,不仅是大别山区的一种杂木,它还是蕲东北的一道风景,更像是蕲阳大地致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的一股力量、一种精神的象征吧!

蕲人说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suana.com/sspz/10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