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南内容

项目1:浦东水蜜桃种源培育与生态种植链模式开发

研究内容:以溶质类新优品种为主,开展水蜜桃新品种选育,拉长果实上市期;开展省力化模式构建、病虫害绿色防控、枝条粉碎再利用、果园生草及精准施肥等高效种植链技术集成创新;优化适合桃树栽培的专用棚型结构、技术参数和配套装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水蜜桃生态种植技术模式。(推广项目)

研究目标:选育通过上海市审(认)定的水蜜桃新品种2-3个;建立集良种采穗圃、苗木生产和储备于一体的高标准桃良种繁育基地1-2个,年繁优质水蜜桃苗5万株以上;联建3-4个集品种、技术、装备于一体的现代样板桃园亩;推广水蜜桃新品种和配套生态栽培技术亩以上。

实施期限:5年。

项目2:蛙稻米专用大米品种提纯复壮及繁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围绕“绿色、生态、安全、高效”的产业发展目标,筛选“蛙稻米”品牌专用的优质粳稻品种,开展优质粳稻原原种提纯复壮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优质稻米种源示范基地,应用全程机械化繁种技术,提升优质种源供应能力,并开展配套生产、加工等产业关键技术研究,进行产业化开发。(创新项目)

研究目标:筛选出适合“蛙稻米”品牌发展专用的优质粳稻3个以上,米质优食味突出,其中1个适宜精加工需求,申请2个优质米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形成蛙稻米原原种提纯复壮技术体系,建立核心示范基地和展示基地各1个;加强优质种源供应能力建设,项目完成年繁育优质种源吨。

实施期限:3年。

项目3:奉贤黄桃产业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以黄桃品种结构优化、果品绿色优质、土壤健康、节本增效和产业升级换代为目标,开展传统品种的提纯复壮和熟期配套新品种选育,延长黄桃果实供应期;研发适合桃园机械化操作的新型栽培模式及省力化栽培技术;完善桃园再植障碍因子消除及土壤修复技术;研发地面生草、专用肥配方、平衡施肥等土壤保育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制定奉贤黄桃无损分级标准,研发贮藏保鲜、流通及货架品质保持技术;研究果实质量监控、品牌提升与经营策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区域特色品牌;在黄桃产区建立核心示范基地,集成示范新品种、新模式和产业提升关键技术。(推广项目)

研究目标: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中熟鲜食黄桃品种1个;建立鲜食黄桃优新品种母本园1个,年繁殖苗木8万株以上;研制出黄桃专用肥配方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方法,化学农药减量20%以上;形成优质黄桃分级标准和采后保鲜贮运技术规程,鲜果物流损失率减至10%以下;建立黄桃质量安全追溯与监控体系,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优势黄桃品牌1-2个。在黄桃主产区建立新品种和产业提升技术集成示范基地3-5个,技术辐射亩以上。

实施期限:5年。

项目4: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优质稻米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与示范

研究内容:建设基于北斗导航技术的精准时空服务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农业机械,实现高精度自动作业、精准导航与实时信息采集。建设农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构建基于遥感信息、地面传感网等多源信息的耕整地、水肥一体化、精量播种、养分管理、病虫害防控、农情调度监测、精准收获等农事农情管理与服务系统。通过数字农业在大田种植上的集成应用,打造高品质的崇明优质大米区域公共品牌,并可将成果应用示范到其他农业产业。(推广项目)

研究目标:按照世界级生态岛和数字农业示范区建设要求,建设1万亩的稻米规模化数字农业集成应用示范标杆,实现优质稻米的全过程、全要素、全系统的全产业链智能化管控。在大田种植上开展精准作业、精准控制建设试点,探索数字农业技术集成应用解决方案和产业化模式,打造数字农业示范样板,探索形成崇明优质稻米的区域公共品牌。

实施期限:2年。

项目5:崇明农林废弃物高效清洁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开发秸秆好氧转化微生物菌肥产品,形成一套标准化菌剂产品加工工艺生产线和工艺流程,并实现规模化生产;研发基于云平台的智能化秸秆好氧转化系统,研制集秸秆粉碎、发酵、包装一体化设备,并实现产业化应用;研制新型生物有机肥,开展秸秆发酵产品多元化利用。(推广项目)

研究目标:生产推广秸秆降解菌剂产品吨;处理芦笋秸秆3万吨、蔬菜藤蔓及皮叶多汁类秸秆10万吨;获得生物有机肥/栽培基质产品5万吨。在崇明建立秸秆综合利用核心展示与示范基地1个,形成基于云平台的集粉碎、发酵和包装精准一体化装备,实现芦笋秸秆和尾菜等废弃物年处理能力达2万吨,产生有机肥0吨。

实施期限:3年。

项目6:葡萄产业园生产管理物联网技术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通过物联网技术及互联网的集成应用,主要是环境信息采集监测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臭氧消毒技术、施药高压微喷雾技术等技术综合应用,建成集葡萄生产智能化管控、休闲体验、互联网品牌营销及生产过程可追溯管理等融合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管理与服务系统,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葡萄产业园智能化管理模式。(推广项目)

研究目标:在0米2温室内建立一个物联网与互联网技术综合集成应用示范中心;在亩连栋设施大棚内推广环境参数监控和生产智能化控制技术应用示范,劳动效率提高20%,减少肥料施用40%;建设一个涵盖葡萄产业园区的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完善用户体验导览系统、移动端信息服务推送、互联网电商销售、区域品牌宣传推广等服务于一体的智慧果园。

实施期限:2年。

项目7:稻田秸秆蚯蚓原位处理模式与循环产业技术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围绕水稻秸秆还田与耕地地力提升,通过水稻-蚯蚓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构建,开展稻田秸秆蚯蚓原位处理、蚯蚓稻田养殖生境营造、稻田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与化肥减量施用、蚯蚓生态产品加工等技术集成与示范,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稻田蚯蚓绿色养殖模式与循环产业技术体系。(推广项目)

研究目标:建立稻田秸秆蚯蚓原位处理模式与耕地地力提升技术标准。示范推广水稻-蚯蚓轮作模式1万亩以上,示范区稻田化学肥料用量减少25%,化学农药用量减少20%,综合效益提高20%以上;形成蚯蚓(地龙饮片)加工产业链1条,加工活体蚯蚓吨以上。

实施期限:3年。

项目8:蔬菜生产病虫害主动防御体系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高品质安全蔬菜的生产,通过研发绿色新型生物种子包衣剂、高效防病防虫农用微生物、生态有机肥料、物理防治病虫害设施设备,构建蔬菜生产病虫害主动防御体系,减少蔬菜生产中农药及化肥使用,并示范应用。(创新项目)

研究目标:开发新型生物种衣剂、高效根部-叶部防病微生物制剂、高效防虫微生物可湿性粉剂和生态型液体有机肥料各1个;开发高压静电杀菌系统、磁化水植物根系营养吸收促进系统各1套;并进行示范应用。

实施期限:3年。

项目9:优质稻米绿色生产加工技术集成与应用

研究内容:围绕水稻绿色生产全产业链建设,通过优质稻品种引育、绿色生产模式应用、标准化生产管理、优质稻米绿色认证、稻米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及品牌化建设等途径,在闵行区建成一批集优质稻品种、品牌和绿色生产、产业化开发为一体的水稻绿色生产产业联盟。(推广项目)

研究目标:开展优质稻米绿色生产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形成若干套水稻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在闵行区辐射示范种植亩,培育形成1-2个较有影响力的优质稻米品牌,示范区优质大米绿色认证、品牌销售和全程可追溯,综合效益提高20%以上。

实施期限:2年。

项目10:申鸿雉鸡品种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通过对申鸿雉鸡持续选育,强化雉鸡开产日龄和产蛋高峰持久性等性状的选择,扩繁优秀种雉鸡;建立商业化育种平台,实现育种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开展雉鸡疾病防治技术示范应用和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推广项目)

研究目标:完成申鸿雉鸡二个世代的选育,开产日龄提早5天,56周龄产蛋数增加5个,扩繁种雉鸡存栏达0套;形成雉鸡育种场信息化管理体系;建立雉鸡各阶段营养需要推荐量,完善雉鸡免疫方案,雉鸡眼病发生率控制在2%以下;形成雉鸡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申鸿商品雉鸡万只,带动养殖户50家以上。

实施期限:3年。

项目11:猪场污水微藻资源化处理研发及应用

研究内容:通过筛选耐污微藻藻株并研究其生长特性,优化猪场污水处理工艺,建立基于沼气-微藻为核心系统的猪场养殖污水净化工艺和平台,并对获得的微藻进行多种途径的资源化开发利用,实现猪场污水中氮、磷、铜、锌等物质的资源循环利用,解决生猪养殖相关企业的污水问题,达到减排、绿色及高效的目的。(创新项目)

研究目标:筛选出能耐受高浓度猪场污水的微藻藻株,处理后污水达到国家及本市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建立一个基于沼气-微藻系统的猪场污水处理平台,实现周年稳定运转,日处理污水达到m3;每千吨有机污水中回收1吨干藻粉,且符合饲料原料卫生指标;结合污水养殖微藻的营养组成,实现多途径的资源化利用。

实施期限:3年。

项目12:构建池塘养殖小区绿色生产技术及模式研究

研究内容:在上海市标准化水产养殖场基础上,以大宗鱼类养殖品种为主,开展分级序批、营养级分隔等池塘养殖技术研究;研发智能化增氧、精准投喂、水质调控、水质监控等养殖小区配套设备系统;建立外源风险污染物生态防控等技术体系。构建池塘养殖小区绿色生产技术及模式,实现优质水产品生产和养殖用水达标排放。(创新项目)

研究目标:围绕本市主要水产养殖品种,构建池塘养殖小区绿色生产模式,形成相关配套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规程,做到节水50%,生产全过程不使用抗菌素,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实现养殖环境友好,部分水产品通过绿色产品认证。

实施期限:3年。

项目13: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研究

研究内容:在现有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生物净化及鱼菜共生技术对养殖水质进行进一步的净化处理;改造鱼类排泄物收集装置,提高排泄物的收集效果,研发排泄物机械处理设备;对养殖过程中投饵、起捕等环节进行人工智能改造,提高机械化程度;对水质、投入品监控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产品可追溯。(创新项目)

研究指标:建立10条以上池塘循环流水养殖配套设施,建立水产品质量可控的信息化管理体系,通过鱼菜共生生态种养等技术,形成绿色生产管理操作规程,形成以草鱼为主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做到生产全过程不使用抗菌素,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和达标排放。

实施期限:3年。

项目14:秸秆炭基生物新材料在水产生态循环养殖的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应用生物炭基人工鱼礁、底泥自排体系,辅以生态净化护坡、水生植物、生物菌种及净化球等措施对水质进行净化和调控,减少发病率,优化鱼菜共生体系,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构建环境友好型,养殖污染物零排放的循环水养殖模式,为发展都市绿色渔业提供示范。(创新项目)

研究目标:构建亩以上的新型、生态、高效的水生态循环养殖示范区;通过秸秆炭基生物新材料和底泥自排系统在水产生态循环养殖的应用,养殖池塘水体中的氨氮去除率提高30%以上,总磷的去除率提高20%以上,做到生产全过程不使用抗菌素,发病率降低50%,养殖饵料投加量降低10%,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和养殖尾水达标排放。

实施期限:2年。

项目15:河蟹池塘自净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池塘种草养殖河蟹技术为基础,集成现有池塘生态高效养殖的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技术、活水循环对流工程技术、矮化耐寒苦草定植和水草轮植技术、生态净水屏障技术、塘边高效微生物培养技术、智能感知和控制技术,通过精准化、智能化手段,实现河蟹池塘自净化生态高效养殖模式。(推广项目)

研究目标:构建具有自净功能的池塘循环净化系统的规范化生产管理体系,形成循环自净的可推广的河蟹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在宝山区建立亩以上的生态高效池塘自净养殖新模式示范点,做到生产全过程不使用抗菌素,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和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单位面积产出大规格高品质河蟹(雌克、雄克以上)提高到40-50%,部分产品通过绿色产品认证。

实施期限:2年。

项目16:长江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体系构建

研究内容:建立中华鲟生境参数调控模型,搭建中华鲟生境全参数控制系统,构建中华鲟生境关键参数可控的蓄养系统模式。开展水域生态构建技术研究,构建中华鲟、江豚等长江珍稀濒危水生生物的保护技术体系。(创新项目)

研究目标:建立中华鲟生境参数调控模型2-3个,确定调控技术和工艺参数;构建中华鲟生境全参数控制系统;构建1-2种中华鲟生境关键参数可控的蓄养系统模式;搭建基于生态学的长江珍稀濒危水生生物野化驯养平台,形成生态保护型水生生物保护基地设计规范。

实施期限:2年。

项目17:上海市农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研究内容:构建上海市农资管理信息系统,具备







































白颠的症状
白癜风会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suana.com/ssjb/2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