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比舌尖上的中国,前几天央视播的这部
从生命中来, 到生命中去, ··· 本草·中国 夏末秋初, 浙江桐庐, 迎来一场细雨。 退休药厂老厂长王良春, 身披蓑衣,头戴草帽, 蹲在檐下望雨出神。 他身后的室内, 地上平铺着几块凉席, 席上几小堆红色籼米, 正在进行着最后的发酵。 几天之后,他做了一辈子的红曲,就要再次完成。但他却少了几分欣喜,多了几丝惆怅。因为他知道,自己制作红曲的人生,就要随着这次的收获,而画上句号。 红曲是一种, 霉菌发酵米而来的药物。 可以治食积饱胀, 也能够降低胆固醇, 并且无副作用。 红曲还可酿酒, 和担当食品调色剂。 江南一带人做菜, 喜欢使用红曲, 使菜色红艳发亮。 王良春18岁进药厂做学徒, 如今大半辈子已过, 红曲的制作工艺, 早已牢记于心。 首先将籼米洗淘干净, 再放水中浸泡一整晚, 第二天上笼蒸饭。 蒸好的饭要不软不硬,方便菌种寄生,又不易感染杂菌。其中的技巧,也不是能一蹴而就。想做到恰到好处,只能由时间和经验累积。 之后将熟米饭, 一笼笼倾倒在凉席上, 浇上调和好的红曲母, 均匀搅拌。 剩下的, 只能交给时间。 疾不得,徐不得。 唯有天天守候, 测温、洒水, 细心照料。 等饭粒上长出白毛, 长出粉色斑点, 最后慢慢变红…… 普通米饭蜕变成红曲。 这个过程, 需要六七天。 发酵完成之后, 摊平晾干, 红曲便成了。 王良春和他的小孙子, 抓着红曲向天上撒去, 红色颗粒落下来的时候, 爷孙俩开心大笑。 这一老一少, 都是天真可爱的摸样。 距离广州千米, 小城江门新会, 漫山的金柑橘熟了。 小城的人们, 正沉浸在丰收的, 喜悦和忙碌里, 并没有留心陈永娟的到来。 她走到一家门前, 摊晒的陈皮处, 拿起一片陈皮, 对着阳光仔细验看。 新会的大红柑, 果皮油亮、酸甜适度, 每年都不会让她失望。 今年亦是,她很欣慰。 她是曾获吉尼斯世界纪录, “全球最长寿药厂” ——年中药老店陈李济的传人。 陈李济以陈皮闻名。 陈皮以陈者为贵, “一两陈皮一两金, 百年陈皮胜黄金。” 而陈李济的镇馆之宝, 便是百年陈皮。 这种脆弱的植物组织, 竟然能够逃过腐烂的命运。 在陈永涓看来, 并没有高深的秘密, 用的只是时间和耐心。 剥陈皮, 需要保证果皮完整。 用正三刀法, 从两侧果肩弧, 二刀开三瓣, 留果脐部相连。 晒陈皮, 必须是自然晾干。 晒干之后装在麻袋里, 口封严实, 编上年份, 放在楼阁上, 下面烧柴炼蜜。 炊烟裹着蜜香, 缭绕向上, 熏烤着陈皮, 让其慢慢陈化。 直到陈皮表面, 焕发出檀香木光泽。 陈皮的制作, 永远没有终点。 新皮年年晒、日日晒, 旧皮定期翻晒。 百年陈皮, 就在这样的光阴中, 一年年历久弥新。 陈永娟坚守着老一辈留下的传统, 无论现代技术怎样日新月异, 始终对笨方法,不离不弃。 刘香保小心翼翼, 把含有剧毒的附子, 倒进清水中。 即使他已经炮制附子50多年, 此时此刻, 仍然不敢有任何马虎。 附子通体乌黑, 是植物乌头的子根。 古时人们常取其汁炼剧毒, 涂抹在刀箭上, 能迅速杀死猎物和敌人。 但祛除其毒性, 附子就成了良药, 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甚至有“回阳救逆第一品”之称。 刘香保是中药炮制流派, “建昌帮”的第十三代传人, 深谙附子祛毒古法炮制。 这种水火共制的古法, 极其繁复。 需要先把附子, 清洗浸泡十二回, 耗时四天。 之后在露天的空地上, 用砖头搭建一个四方的围灶。 将附子、生姜片、牛皮纸、 糠灰、干稻草、谷糠, 自下而上摆放进去。 接着点燃稻草, 引燃谷糠, 文火慢慢煨着附子。 这个过程, 至少又需要一天一夜, 人也必须昼夜守候。 等时候到了, 糠尽灰冷,打开炉灶, 拿两个附子对着敲击, 如果传出空响, 说明大部分毒性已褪, 才可以进行下一步。 经过火煨的附子, 先晾晒一天, 再放到木甑内, 隔水坐锅, 连续蒸十四个小时。 如此这般, 附子才能从毒药, 完美的蜕变成良药。 但像刘香保这样, 深谙此道的人, 现世已经找不出几个了。 为了将这门技术传承下去, 四年前, 他不顾古稀的年纪, 和渐渐吃不消的身体, 独自一人离开家乡, 来到江西南昌中医药大学任教。 今年老伴儿不放心, 跑来陪他, 老两口就住在四十平米的, 简陋出租屋里。 这一次炮制附子, 是在清冷的一月, 刘香保终于没能抵住, 感染了伤寒, 胃疾也一并复发…… 王良春、陈永娟、刘香保的故事, 来自纪录片《本草中国》。 顾名思义, 这部片子讲述的, 就是我国的, 中草药文化和中药人。 今年上半年第一轮播出, 它就创造了收视奇迹。 而且还在豆瓣, 收获了8.3的高分! 除去王良春三人, 片中还介绍了, 几十位中药人。 将1寸白芍切成片的, 62岁老人丁社如。 武当山上, 九蒸九晒, 祛除首乌毒性的, 73岁道长王泰科。 用古法炮制凉茶的, 90岁的老人曾坤。 还有不厌其烦, 一遍遍耐心, 制作阿胶的秦玉峰, 炮制熟地黄的张小秀。 进深山, 挖人参的崔长安, 找灵芝的邓桂庭。 …… 这些人, 都在用一生年华, 谱写中华的医药史诗。 然而在现代医学日新月异的今天, 中医身陷囹圄, 坚持古法的中药人, 也变得比大熊猫还珍贵。 陈永娟的家人都已旅居国外, 只有她放不下这老字号, 三十年如一日守候着, 甚至每年不厌其烦, 亲自跑到新会验货。 刘香保的子女, 天天打来电话, 催他回家颐享天年, 但他拒绝了。 他说一定要把技术传下去, 不想将来, 只能带到阴暗的角落里。 红曲的制作, 早都步入了现代化。 古法发酵耗时耗力, 还要时时担心杂菌感染, 看起来, 已经没有人会再使用。 最后一次制完红曲, 王良春把自己的工具, 捐给了中药博物馆。 除了“盖吧”两个字, 他并没有多说什么, 也没有过多的表情。 只是他转身后的背影, 看起来落寞了许多。 他说, 技术消失不重要, 重要的是, 古法制药的精神, 永垂不朽。 生产方式的提高, 是文明的进步, 但古法精神, 才是支撑其发展的根本。 要坚守初心的, 不只是几个匠人, 更应该是一个国家。 图片源自《本草中国》纪录片 本期更新个关键词: 花→“洋桔梗”、“月季”、“菊花”、“玫瑰”、“百合”、“荷花”、“君子兰”、“郁金香”、“向日葵”、“牡丹”、“栀子花”、“蝴蝶兰”、“白掌”、“芍药”、“满天星”、“风信子”、“康乃馨”、“茉莉花”、“牵牛花”、“马蹄莲”、“兰花”、“绣球花”、“薰衣草”、“睡莲”、“倒挂金钟”、“吊兰”、“梅花”、“红花石蒜”、“红掌”、“腊梅”、“水仙”、“铃兰”、“桂花”、“昙花”、“杜鹃”、“雏菊”、“大丽花”、“紫藤”、“茶花”、”丁香“、“扶桑”、“蔷薇”、“仙客来”、“桃花”、“樱花”、“迎春花”、“凤仙花”、“茑萝”、“天竺葵” 草→“小白兔狸藻”、“草”、“绿萝”、“富贵竹”、“文竹”、“滴水观音”、“袖珍椰子”、“铁线蕨”、“驱蚊草”、“金钱树”、“鸿运当头”、“常春藤”、“铜钱草”、“一品红”、“花叶万年青”、“含羞草”、“虎尾兰”、“龟背竹”、“迷迭香” 肉肉→“多肉”、“芦荟”、“仙人掌”、“碰碰香”、“蟹爪莲”、“长寿花”、“绿豆瓣(碧玉)”、太阳花(大花马齿苋) 菜→“白菜”、“芹菜”、“菠菜”、“韭菜”、“西红柿”、“辣椒”、“黄瓜”、“土豆”、“葫芦”、“茴香”、“竹笋”、”秋葵“ 果→“金桔”、“芭蕉”、“杨梅”、“苹果”、“西瓜”、“柠檬”、“火龙果”、“榴莲”、“葡萄”、“菠萝”、“草莓”、“桃子”、“石榴” 药→“金银花”、“薄荷”、“铁皮石斛”、“冬虫夏草”、“枸杞” 树→“发财树”、“罗汉松”、“橡皮树”、“鸭掌木”、“龙爪叶”、“紫竹”、“幸福树”、“红豆杉”、“平安树”、“三角梅”、”米兰“ 想知道它们的种植方法吗?赶快回复试试吧~ 喜欢我,请长按北京什么医院看白癜风最好北京白癜风的有效治疗方法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suana.com/ssjb/1029.html
- 上一篇文章: 微科普卫计委最新发布药食同源原料目录
- 下一篇文章: 健康七夕佳节,当痛风的他不能陪你花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