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菌小课堂樟显本色
石蒜菌,植物重度痴迷症患者,热爱绿化的杨浦土著,爱摄影的乐天派,资深吃货一枚。每周五分享一种植物,轻松科普,顺带美图。 一阵秋雨一阵凉,转眼间,秋叶凋零,气温骤降。看节气,已是冬至,日短夜长。在上海的冬季,最常见的一种乔木就是香樟。因为常绿又耐寒,香樟在冬季的长势依然很好,从而成为最常见的常绿行道树。 樟Cinnamomumcamphora系樟科Lauraceae,樟属Cinnamomum的常绿乔木,高可达30米;单叶互生,卵状椭圆形,先端急尖,离基三出脉;花小,白绿色或黄绿色,花瓣常六枚,花期4-5月;果为球形或近球形,成熟时紫黑色,果期8-11月。原产我国南方及西南各省区,常生于山坡或沟谷中。越南、朝鲜、日本也有分布,其他各国常有引种栽培。在杨浦区范围内随处可见,园林配置形式多样,有行道树、有庭院树、有主景树,最大的一株香樟,位于淞沪路东侧近政学路(靠近江湾体育场入口)。 名字的由来 根据清代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记载:“樟,树高丈余,小叶似柟而尖,长背有黄赤茸毛,四时不凋零,夏开细花,结小子,肌理细腻有文,故名樟……”这里的肌理细腻有文,说的是树皮纵裂的细腻纹理,如同纸上一列一列的文章。我们都知道,古时行文,都是从右向左、自上而下的书写顺序。樟字由此得名。跟樟一起得名的,还有一处地方,即豫章,指的是现在的南昌。豫和章(同樟)是两种幼树时期长得很像的树。唐代白居易《寓意》中有“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唐代张守节《活人》中也有记载“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这里的枕木,在汉代刘熙《释名》一书中有一段解释“乌梓一名枕,一名豫。”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枕木即是钓樟。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钓樟是樟科山胡椒属Lindera的山橿,可见两者的确相似。而豫章地名的由来,史说有三:一是汉代应劭《汉官仪》中说的,大致意思是豫章城里南门,有棵樟树,高大挺拔,需要有25人才能围住。树长在城里,就以树名作为郡名。豫字的意思同喜闻乐见的乐字,以豫章作为郡名,意思就是城里有株大樟树,人民都很快乐。第二种说法是根据《汉志》记载:“赣有豫章水”。《水经注》里说:“如果以此河水作为地名,虽然有十条支流,最北的那条支流最远,但是这条最北的支流可以变成主流。”第三种说法是豫章这个名字。在《左傅》这本书里,该名出现过六次,在春秋战国的时候,豫章这个地方在江北淮水南边。而到了汉代,豫章这个名字指的是江南,置郡。当然汉代时的江南,就是指现在的江西。而今天的豫章,指的就是南昌。樟的用途 由于香樟的根、枝、叶里,都能提取出樟脑和樟油,所以樟树自古就是一种造船、橱箱、建筑的用材。在我国西南民间一直有个习俗:家里生了女儿,就要在院子里种一棵香樟,待女儿出嫁的时候,砍掉这棵樟树,做成樟木箱,来存放女儿的嫁妆。如果生的是儿子,就要在院子里种一棵银杏,等儿子长大了,银杏就开始结果了,可以保佑孩子有口饭吃。识别时间 在上海地区,识别香樟主要看叶子(常绿嘛)。通过“叶脉离开基部后变成三条”(离基三出脉)同时在三条叶脉之间还有两个腺点的特点,就可以准确识别它啦!看官您不妨一试。 (图片来源于网络)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suana.com/ssgy/1762.html
- 上一篇文章: 石蒜菌小课堂槭VS枫,鸡爪味
- 下一篇文章: 芦苇分享海南植物系列大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