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之妙大蒜导读

大蒜又称胡蒜、蒜头、大蒜头,为百合科(或石蒜科)植物蒜的鳞茎。属栽培植物,全国各省区均有出产;亚洲和欧洲等地也有栽培。鳞茎于叶枯时采挖,阴干备用。

多年生草本,具强烈蒜臭气。鳞茎大形,具6~10瓣,外包灰白色或淡紫色于膜质鳞被。叶基生,实心,扁平,线状披针形,宽约2.5厘米左右,基部呈鞘状。花茎直立,高约60厘米;佛焰苞有长喙,长7~10厘米;伞形花序,小而稠密,具苞片1~3枚,片长8~10厘米,膜质,浅绿色;花小形,花间多杂以淡红色珠芽,长4毫米,或完全无珠芽;花柄细,长于花;花被6,粉红色,椭圆状披针形;雄蕊6,白色,花药突出;雌蕊1,花柱突出,白色,子房上位,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凹入,3室。蒴果,1室开裂。种子黑色。花期夏季。

功能主治

解毒杀虫,消肿止痛,止泻止痢,治肺,驱虫,此外还有温脾暖胃。治痈疽肿毒,白秃癣疮,痢疾泄泻,肺痨顿咳,蛔虫蛲虫,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

行气消积,杀虫解毒。用于感冒、菌痢、阿米巴痢疾、肠炎、饮食积滞、痈肿疮疡。

1、《名医别录》:“散痈肿魇疮,除风邪,杀毒气”。

2、《新修本草》:“下气,消谷,化肉”。

3、《本草拾遗》:“初食不利目,多食却明。久食令人血清,使毛发白”。

4、《随息居饮食谱》:“生者辛热,熟者甘温,除寒湿,辟阴邪,下气暖中,消谷化肉,破恶血,攻冷积。治暴泻腹痛,通关格便秘,辟秽解毒,消痞杀虫。外灸痈疽,行水止衄”。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生食、煨食或捣泥为丸。

外用:捣敷、作栓剂或切片灸。

使用禁忌

阴虚火旺者,以及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和时行病后均忌食。

①《本草经疏》:“凡肺胃有热,肝肾有火,气虚血弱之人.切勿沾唇。”

②《本经逢原》:“脚气、风病及时行病后忌食。”

③《随息居饮食谱》:“阴虚内热,胎产,痧痘,时病,疮疟血证,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咸忌之。”

常用选方

1、治脚转筋:急将大蒜磨脚心,令遍热。(《摄生众妙方》)

2、治寒疟,手足鼓颤,心寒面青:独蒜一枚,黄丹半两。上药相和,同捣一千杵,丸如黑豆大。未发时以茶下二丸。(《昔济方》蒜丸)

3、治鼻衄不止,服药不应: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钱大饼子,厚一豆许,左鼻血出,贴左足心,右鼻血出,贴右足心,两鼻俱出,俱贴之。(《简要济众方》)

下一篇:白及的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欢迎随手点赞并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下图







































北京去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suana.com/ssgy/1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