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3,这样的思维方法,让我推崇至今
四川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94528.html Part1哪都离不开的科学思维 几年前,日本有一部纪录片特别火,无论是中外都引起了一片热潮。 它就是日本NHK教育频道制作的《ThinkLikeaCrow》,中文名是《像乌鸦一样思考》。 这部片子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3,一部教育纪录片,能拿到如此高分,真是殊为不易! 这部片子的核心是“Think”,目的是教孩子如何去思考。因为中西方的教育学者们已经达成了普遍的共识,那就是: 未来无论孩子从事什么职业,学的文科还是理科,这里最核心的点是——思维方式。因为,掌握好思维方式的那些孩子,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都特别强,创新力也尤其高! 自从NHK那部纪录片大火之后,很多家长都在问,“能不能基于这部片子的理念,做一本书出来?” 于是NHK电视台就找了日本神级绘本作家吉竹伸介,共同打造了一本科学思维启蒙书。 吉竹伸介就是下面这位,他曾5次获得MOE绘本书店大奖冠军。 日本曾经评选过一次“我喜爱的童书”活动,他竟然一人占据了TOP10里的4部作品,力压“屁屁侦探”,是“顶流”的绘本大师。 而他们合作创作的科学思维启蒙书最近也面世了,中文版的名字是《这是理所当然的吗?不一定吧!》。 就是下面这一套: 他把思维方式分成了三个步骤: 观察、假设和实验 一套书有三本,每本都对应思维训练的一个步骤。 Part2培养一整套科学思维的方法 《这是理所当然的吗?不一定吧》这套书共分三册,分别是“独具慧眼的观察”、“天马行空的假设”,“验证想法的实验”。 三本书,从观察到猜想,再到实验,这正是培养孩子科学思维的一整套流程,也是科学家建立研究体系的必备流程。书里一共为孩子们推荐了18种科学探索的方法,每一种方法先用一个例子引出方法,再由浅入深,展开具体的步骤。 1 观察篇 观察是一切的基础。 观察就是看,看谁还不会啊? 还真未必。 我觉得,观察最难的点在于“角度”,就是你会通过什么角度去观察这个问题。 其实无论是写作文,还是做科研,这个观察角度最是关键,有的人角度很新奇,她写的文章就能让人耳目一新,她做的科学研究就能打破常规、推陈出新。 而怎么训练孩子的观察角度呢?这本书就提供了6个很有意思的角度,分别是:看横切面、从下往上看、放大看、往里面看、摆摆看、说说看。 这本书里有一个案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它让孩子观察草莓。 先看了外表,通过不同的视角(从侧面,从顶部)观察草莓的形状。 然后让孩子去猜,这草莓的内部是什么? 接着脑洞大开的一幕发生了,作者竟然将草莓切了开来,不过它用了两种切割方式,一种是竖切,一种是横切。两种切法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切面。 结果切开后,孩子出现一堆问题:草莓籽在哪儿? 为什么草莓会有红色的部分和白色的部分?为什么草莓的中心是红色的?…… 但其中最难缠的问题是这个:向表面颗粒生长的白筋是什么? 那么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于是作者带孩子继续观察。 先用磁共振成像拍出了草莓的结构,发现草莓的白筋向外部延伸,与表面的颗粒连在一起。 然后就提出了一种猜想:有没有可能这些白筋的作用,是向表面的颗粒输送水分和营养呢? 于是更进一步的染色实验开始了。 放置一天后白色的部分开始变蓝了。等到放置四天后,表面的颗粒也都变蓝了。猜想被证实了! 2 假设篇 这一本的目的是引导孩子根据观察到的细节和线索进行想象,做出推论。 这本书里有一个活动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是观察蜜瓜的变化过程。 蜜瓜从刚开始结果,到最终成熟时中间发生了什么呢? 这时孩子会有各种各样的猜想:蜜瓜是不是慢慢长出网纹,然后爬到表面上来?或者是蜕皮之后露出来的?还是说从上到下渐渐长出网纹来了。 于是作者带着孩子去观察一颗蜜瓜的生长。从第1天到40天,就能看到一个表面光滑的蜜瓜,一点点长出细纹, 形成裂纹 到最终白色纹路越来越明显形成网状。 每一个变化的关键节点书里都有高清的照片和简单明了的文字说明。 最后提出了两个问题,其中这个问题最关键:蜜瓜上的网纹是从裂缝里长出来的吗? 于是脑洞大开的猜想就开始了,有各种各样的猜想。最后他们采取了一个办法来证实自己的还想对不对:给蜜瓜划一个小伤口,看看伤口会不会变成花纹。 实验开始了。他们在还在生长中的蜜瓜表面划出一个“力”字。结果发现一个月之后这个地方真的形成了花纹。 证实了蜜瓜的网纹的确是从裂缝里长出来的结痂。 3 实验篇 这是集结所有学习经验的第3册。用丰富有创意的举例和实际实验过程,让孩子尽情发挥所学,为自己的提问和假设设计实验,并且乐于挑战、不怕失败的多方尝试。 比如说数玉米颗粒, 这是数完的结果。 接着让孩子观察,结果发现:玉米粒居然都是偶数!为什么? 怎么回事?于是作者让孩子试着切开玉米,观察它的横切面。 原来玉米粒都是两颗两颗成双成对联在一起的。 这就解释了玉米粒都是偶数的原因! Part3批判性思维和多学科融合 1 培养批判性思维 很多发达国家都把“批判性思维”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并专门开设课程学习。中国也有很多科学家、教育学家在不遗余力地推广”批判性思维“,认为这是创造、创新的动力源泉。 而这套书,从书名上就能够看出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的诚意——没有什么理所当然,这就是批判性思维最好的植入方式。 1 从理所当然,到不可思议 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有可能还有另外的解读方式。 就像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纸杯。也许很多人都不会去想:为什么杯子的上沿是卷起来的?为什么杯底不是紧贴着杯壁的下沿,而是有几毫米的差距?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要不要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有没有摸过家里的盘子?你有没有发现同一个盘子,手指头往前往后摩擦的声音有差别? 那个数玉米的实验,自己在家动手做,一点也不难! 再比如,自行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车把下的那根轴都是斜的?换成竖直的又会怎样? 2 开放性引导设问,只问不答 为了引导孩子思考,这套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最初我也有点不解。但仔细思考后,我觉得这恰恰是编者的用心之处。一切皆可质疑,那为什么又要处处都给出明确的答案呢?让孩子去探寻属于自己的那份不可思议,不是更有成就感吗? 孩子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是最核心的培养重点。 2 多学科融合 作为一套科学启蒙书,不仅融合了物理、生物、数学这些科学,还将语言能力和艺术设计融合进来,的确实现了STEAM的教育理念。 比如:铁板、玻璃摸起来会比泡沫、木板更凉。可是,用温度计测的时候,发现他们的温度都是一样的。 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Part4中国植物图鉴 掌握了思维方法后,我觉得可以用一套书实操一下,而这套书我推荐的是《中国植物,很高兴认识你》,为中国孩子介绍中国植物的原创科普绘本。 官方给出的年龄段是5—12岁,但是我自己看完,觉得成年人看也没有问题。 《中国植物,很高兴认识你》全书分为4册,以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作为线索,共选取了在植物族谱中具有代表性的40种植物为孩子们一一展开,它们在中国不仅有漫长的生长史,对世界的文明、科技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比如,植物贯穿了人类的历史,甚至颠覆了历史,它们是文明的见证者。 小小的茶叶,曾经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改变了历史;茶马古道跋山涉水穿越文明,写就了历史的光辉。 孩子们可以跟随季节变换的节奏,通过40封植物学家与孩子们的信件往来读到自己同龄人的好奇与观察。 40幅精美植物科学画,40幅全场景水彩画,让小读者和大人们都能被博物画家们严谨又生动的美术刻画所震撼的同时,也能让小读者通过博物画家的细腻笔触,更加深入地观察到植物的内在细节结构。 为了让孩子们的知识面更拓宽,作者还精心遴选了余条由植物延伸而来的科普知识,并随书赠送12张精美的植物科学画: 为5-12岁的孩子进行一次植物知识的启蒙,带来一场自然教育的洗礼。 出版社还制作了一部精美的沙画视频: 1 用科学思维观察身边的植物 在《这是理所当然的吗?不一定吧》学到了很多观察、假设和实验的方法,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思维方法来观察身边的植物。书里介绍了常见植物的基本情况,孩子就可以结合这本书去观察,去思考。 这套书在专业性和可读性的平衡方面,处理角度选取地特别巧妙。为了让提升阅读趣味性,开篇通过场景图和书信的形式,从日常生活、传统文化、饮食以及植物的实用性等多个角度来介绍植物。 比如在中国很常见的杜鹃花(映山红)在一百多年前的西方人眼中,杜鹃花却是一个稀罕物种。全世界已知的多种杜鹃花品种,有一半以上都在中国。 而杜鹃花之所以能传到各地,就要了解到图中的植物猎人,他们是一群探险家,他们以采集珍贵的植物为己任。 这些探险家跋山涉水,一次次将这种古老的东方植物带回国,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人类对稀有植物的研究和培育,造就了今天千娇百媚的园林景观。所以,如果我们在电视上看到欧洲花园里盛开的杜鹃花,那很可能就是中国杜鹃花的后代。 通过让孩子了解这些植物,解读中国植物的魅力和品格,唤起孩子们对祖国自然资源和大好河山的热爱。 2 以季节为划分标准,选取不同区域的植物 全书的40种植物在植物族谱中都极具代表性,在春、夏、秋、冬四季中分别有各自鲜明的识别性,并在中国以及世界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春天里不仅可以吃到香椿,即使在春寒料峭的北方街头,也能看到先开花后长叶子的玉兰。 夏日里除了看荷花,不妨观察下随处可见的蜀葵。 虽然每个季节只选择了10种极具代表性的植物,它们来自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生长形态、不同的生存环境、各带鲜明特色。覆盖了植物家族最典型的类别。 比如分布在低纬度地区,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喜欢阳光,秦岭以南的很多地区可以种植的——棕榈。 “冰清玉洁的高山勇士”——雪莲,雪莲花是一种特别珍贵的高山植物,分布在我国多地高寒地带,生长于高山雪线附近的岩缝、石壁和砾石滩中。 生活在沙漠中,“三千年不倒”的胡杨树。 除了极具季节和地域特色的植物外,还有自身就特别有个性的植物。 比如独木成林的榕树,早在恐龙统治地球时就已经繁盛的蕨类植物是植物界中的一大类群。 我们都知道含羞草,也有昼开夜合的“含羞树”——合欢,它和苜蓿、豌豆等都属于豆科植物。 除了上面介绍到植物,还有天南星科的菖蒲、百草之王人参、我们喜欢的香蕉、板栗等水果、古老的银杏、细小的苔藓等。由于篇幅有限,更详细的介绍还是小读者自己打开《中国植物,很高兴认识你!》这套书,或者走出家门和家人朋友一起大自然里面看看。 在这套书里,无论是生活在中国哪个地方的小朋友,都可以在书里找到自己身边、自己家乡的植物。 3 掌握40种植物的辨识要点 当然让孩子从一本书中认识所有植物是不可能的,但是植物的分类是有规律的,只有把握了主要特点,就能举一反三。掌握这40种植物的辨识要点,即掌握上百种植物辨识技巧。 为此,书中以审读专家胡君博士为原型设计和编创了人物小森叔叔。通过他与书中小朋友的书信,帮小读者介绍更多植物知识的同时,也能通过书信中植物名称、构造、作用、寓意、历史故事等发面了解相关的人文知识。 比如母亲节除了康乃馨我们也可以送忘忧草。 石蒜也就是彼岸花,但和蒜没有任何关系,人们为什么赋予它生死、别离的寓意呢,除了节气还有花叶两不相见的原因。 除了书信以外,精美手绘自然笔记,像是一部植物学家随身记录的手稿,给孩子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将植物与该植物相关的分类、实用性、奇特之处以小专栏的方式进行介绍,还有手工部分。 比如“步步高升”的蜀葵和它的锦葵科大家族。 怎么区分香椿和臭椿? 除了知识介绍,小森的笔记中还设计了“DIY手作”板块,包括种一盆水仙、制作苔藓微景观、做桂花香水、制作蕨叶装饰画等,步骤清晰,材料简单易得。 观察完植物之后,可以让孩子亲身参与每一项实操性强的手工活动中,锻炼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增加感性认识。 4 精品之作,尽显科学与美 这套书专业严谨、兼具人文、科学与审美,随书还赠送十二幅精美植物画。 作为给孩子阅读的植物科普,不仅要有趣、可读性强,同时也要严格把控内容的准确性。这套书从文字、场景沟通、植物科学画、内容审读、纸张选择以及后期的印刷工艺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 书中除了全场景水彩手绘插画外,40幅纯美细腻的植物科学画给小读者们阅读上的震撼。科学画是植物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助手,方便植物学家更好地记载植物的外形。 科学画笔法细腻、严谨描绘,绘者毕业于中科院植物所、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专业院校植物学专业。 扎实的绘画基础和植物学基础。确保植物细节刻画上的精准和精美。不仅给孩子们带来阅读上的审美体验,也让小读者了解这个古老而重要的画种。 本书的专家来自植物领域的不同方向,他们有的是植物科研人员,有的是植物科普达人。有的擅长文献研究,有的擅长田野考察,有的有丰富的自然教育实战经验。 他们从各自的专长入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参与全部创作流程,从前期植物种类选择的指导,到创作期间文本知识点、绘图细节,进行了全文指导和审阅。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观赏和收藏,特意将12张科学画独立画心作为赠品,方便大家自行装裱画。 每册书的最后各附有一个专栏,孩子们在这里可以了解更多关于植物的知识。 了不起的进化:以树状图的方式展现了从藻类开始,植物的进化过程。 百变植物秀:以一颗植物为载体,详细介绍了根、茎、叶、花、果实的全部类型。 神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介绍了植物在白天和晚上的“工作”状态。 植物“大家谱”:详细展示了植物每一纲、每一目、每一科、每一属的关系 植物贯穿了人类的历史,甚至颠覆了历史,它们是文明的见证者。小小的茶叶,曾经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改变了历史;茶马古道跋山涉水穿越文明,写就了历史的光辉。希望这两套书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植物,也从另一个角度认识我们人类自己。 团购信息 1、《这是理所当然的吗?不一定吧!》(全3册) 适合年龄:5-12岁; 平装;16开; 页数:42/册 产品尺寸:mm*mm 重量:0.85kg 定价.4元,团购价59.7元 2、《中国植物,很高兴认识你!》(全4册) 适合年龄:5+; 平装;12开; 页数:48/册 产品尺寸:mm*mm 重量:1.3kg 定价元,团购价79元 3、《这是理所当然的吗?不一定吧!》+《中国植物,很高兴认识你!》 组合更优惠一些,只要.7元 扫描下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suana.com/ssjb/10179.html
- 上一篇文章: 藏在路边ldquo清肠菜rdquo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